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前列。
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前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下,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科技水平稳步提高。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续生计、增进性别平等,促进乡村振兴、保护陆地生态系统,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个项目已先后列入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千两茶制作技艺和茯砖茶制作技艺。
千两茶,也称“花卷茶”,诞生于千年茶马古道,保存着原生态的古代文明,映衬出现代人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时尚元素,诠译着文化物质文明。被称为“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的“世界茶王”,谓之“茶文化的精典,茶历史的浓缩”。花卷茶的制作年代可追溯到清·嘉庆年间,约在1796—1820年就早已成为了朝廷御品、贡茶,而且是供嘉庆饮用的贡茶,距今220多年。
千两茶形体庞大,包装原始古朴,踩制工艺传统独特,踩制号子生动震撼。其工艺的特殊性在于“制”而更重于“炼”。
茯砖茶,称之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茯砖茶,采用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咸阳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只能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持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茯砖茶其特有的“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砖体松紧适度,砖内“金花”茂盛,干嗅有花清香。泡饮时,汤红不浊,香清不粗,味厚不涩,口劲强,耐冲泡。是当时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爱好,并把“金花”多少视为茯砖茶品质好坏的标志。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我们将以千两茶、茯砖茶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将非遗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升级产品,以好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需求与时代特征呈现独特的文化体验。以茶为媒,非遗文化架起中国与世界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文化桥梁,让更多人爱上喝茶,爱上安化黑茶,爱上中国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