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大荒,已成货真价实的北大仓

http://www.5888.tv/brand/ 2021/6/8 14:34:08 浏览次数:277 信息分类:食品 编辑:蒙蒙
“我开了8年‘斯大林八〇号’拖拉机,当时就这一台,还是赵光远他们去接来的。”   赵光远、“斯大林八〇号”!这不就是195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北大荒上的“铁虎”》中两大主角吗?当年“八一五”农场春耕,赵光远驾驶“斯大林八〇号”这台“铁虎”呼啸前行。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在他们手中一天天变成了广阔良田。眼前这位91岁高龄的王九鹏老人,正是曾和赵光远一起拓荒的战友。

“我开了8年‘斯大林八〇号’拖拉机,当时就这一台,还是赵光远他们去接来的。”

赵光远、“斯大林八〇号”!这不就是195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北大荒上的“铁虎”》中两大主角吗?当年“八一五”农场春耕,赵光远驾驶“斯大林八〇号”这台“铁虎”呼啸前行。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在他们手中一天天变成了广阔良田。眼前这位91岁高龄的王九鹏老人,正是曾和赵光远一起拓荒的战友。

一晃70多年,“铁虎”早已不用,“八一五”也成了今天现代化的鹤山农场,但北大荒人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1950年8月16日,我是那天到这儿的。”在鹤山农场的家里,王九鹏对记者说。他甚至记得那年农历八月初一下了场大雪,“粮食没长成就降温了,大家啃的还是苞米棒子”。当时,20出头的小年轻们总问,啥时候能吃饱一顿饭?啥时候能有房子和道路?直到苦干一年后,荒原开始长出粮食。“吃饱了肚子,还有钱买牙粉。从那会儿我就明白:干啥都得受点苦,干啥都得好好干!”

记者慕名走进当地的九三博物馆,巨大浮雕塑像上,成群的开拓者们正目视远方,踏荒而来。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史,先后有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一批批赶赴北国荒原,投身这人类垦殖史上惊天动地的拓荒。在这里,有中国位女子拖拉机手的飒爽英姿,有“我们立志到边疆去成家立业,干上一辈子”的壮志豪情,有“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的嘱托……

在北大荒博物馆,高高的“故人墙”镌刻着12429个已逝者的名字和一行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见者无不动容。沉甸甸的档案里,是金闪闪的光荣。改装农机具,一次次打破当时的全国纪录;强攻“寒地水稻直播高产”课题,突破水稻亩产千斤关,成为“北大仓”;认定“为党多工作一天,我就多赚一天”……从1947年拉开犁,到1995年,北大荒粮食产量已超过百亿斤,真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70后”王金柱是第二代北大荒人。他告诉记者:“当年春播、秋收时节,凌晨两三点就下地干活,整宿整宿不睡觉。”甭管白天黑夜,北大荒的土地上总是热气腾腾、灯火通明,抢占农时、抢拼产量就是他们的“战争”。

去了北大荒,记者更加懂得奇迹是奋斗的另一个名字。

今日北大荒,粮食综合产能连续10年保持在400亿斤以上,“巨人”肩头还站立着九三、完达山、垦丰种业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70多岁的北大荒有着新使命。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的历史担当不变。过去先辈是战天斗地、开荒种地,现在我们要在市场的汪洋中去打拼。”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有中国现代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保障,有农垦改革助力,北大荒人有信心!

这信心,也来自后生们的接棒。“85后”张磊是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北大荒人,毕业后回到鹤山农场。打小在这片土地长大,张磊喜欢找国外农机作业的视频来看,他对记者说:“机车更新换代快,得经常学习,不断武装自己。”可不是嘛,去鹤山农场农机中心走上一圈,从早期中小型农机具到世界现代化大马力,简直就是一部农机发展史。

对新一代北大荒人来讲,“斯大林八〇号”拖拉机已是久远的记忆,但稳产增产、种子科研、黑土地保护……“铁虎”的劲头每天都迸发在骨子里。

“接着干,把北大荒精神传下去!”张磊记住了爷爷的话。

看干货 找产品 做招商 谋发展
火爆云展-线上糖酒会,永不闭幕的糖酒会
江苏雪之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