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内消费市场一直处于快速复苏的状态中。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39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比去年同期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由此可以预测下半年居民消费潜力仍将继续释放,消费市场有望延续向好态势。
从稳步向前的消费数据中,当下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在日渐清晰,大家会更偏向于高性价比的产品,价格因素十分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譬如过去购买尾货,给人一种低端的感觉,而现在购买临期商品,给人一种捡便宜的感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争议不断的临期食品。
蜂拥而至
火爆的临期食品市场
聊之前想做一个小调查,你买过临期食品吗?
其实早在几年前,买临期食品就已成为大家追捧的“爆款生活方式”,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长文报道、某书某博上教大家买临期食品的抢.购攻略、博主们天花乱坠的描绘……一时之间仿佛嘴里的临期食品,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咬一口就是吃亏。
《中国糖果》观察到,临期食品在豆瓣、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中相关内容非常多,有关的打卡、攻略笔记内容获取的点赞数也十分可观,基于此,临期食品的关注度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一时之间,临期食品话题的热度飙升不断,也从这时,临期食品开始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
我们日常生活中去往附近的超市,便会经常看到有部分专柜在销售临期食品,价格会比平时便宜得多,甚至有时候会打一折,比如9.9元三瓶的大果粒酸奶、19.8元六盒的皇冠丹麦曲奇、22.8元两盒的36条装奥利奥巧克力棒等等,同样的产品,不一样的价格,区别的仅仅只是剩下的保质期长短,为此,大多数人也都会因这些临期食品的高性价比,忍不住大买特买。
不仅如此,盒马生鲜、沃尔玛、华润万家这些大型商超也都有专门设立临期食品货架,随着临期食品的火热,也涌现出了专门的临期食品超市,譬如好特卖、嗨特购HitGoo、好食期、小象生活、折堂优品、叁省货仓等……
显而易见,售卖临期食品已经成了一门市场前景十分可观的好生意。
在这门好生意腾飞的同时,也有一些人站出来高举反对的大旗,这其实是因为很多人对于临期食品的概念并未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而所谓临期食品,是指保质期临近到期的食品,并不是马上就要到期。
正常情况下,购买临期食品是安全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质期是指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预包装食品完全可以销售和消费,是安全的。临期食品是临近保质期,并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
譬如保质期为18个月的糖果、饼干等,保质期前40天左右为临界期;保质期在12个月以下的方便面、牛奶等,在保质期前20天为食品临界期……而对于大型的商超、市场来说,由于各种因素,他们对于“保质期临界”的期限要求则是更加严格。
食品检测行业工作者告诉《中国糖果》,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正规渠道售卖的临期食品没啥问题,食品的保质期在生产时都经过了相当严格的测算,只要是妥善储藏的,那就是可以放心吃,这样还有效地杜绝了食物的浪费,何乐而不为。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凭借高性价比的独特优势顺利俘获消费者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