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性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产业不断壮大。但是在食品品种丰富,逐渐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食品产业必须转变只重视产量的观念,树立安全、健康、营养、绿色的理念,通过规模化经营、加强食品追溯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体系等方式来进行产业升级,保障国民的安全健康。
规模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
规模化经营和延伸产业链条是食品生产领域提高利润率、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经之路。
当前,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中小企业、个体商户的兼并重组与淘汰,食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逐渐出现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集团。
据悉,乳制品行业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3.5%,制糖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64.3%,啤酒行业年产100 万千升以上的15 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89.6%;饮料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53.9%。《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食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趋势。
食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生产环节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管理,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其自身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食品安全生产和数量供应,而且伴随经营规模扩大和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将会更加注重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
同时需要企业进一步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实现食品产业链条全覆盖,从源头上食品的安全性,形成内部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日渐壮大的食品企业也在逐步走向世界。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走出国门。上海光明食品集团陆续成功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公司、澳大利亚玛纳森食品公司以及英国维他麦公司等国外企业。
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也成为了焦点。双汇集团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美国的反对声音多集中在双汇集团曾经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
因此,国内食品产业走出去,不仅要注重项目整合,充分发挥国内外产业的协同效应,构建高效的产业链条,更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重视食品安全的形象,提高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地位,实现整个食品产业的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全程追溯保食品安全
加快食品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产业链全程可追溯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
当前我国食品流通环节繁琐,中间商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专业水平不足,交易环节混乱,产品难以从消费往上追溯,产销信息的不对称也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和隐性成本。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至40%,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到10%;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高达25%至30%,而发达国家只有5%左右。农产品等副食品滞销案例层出不穷,更是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于2009年下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完善物流设施建设,建立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和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目前,雨润、双汇等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农产品物流节点。
现代的食品物流体系综合运用保鲜储存、冷链运输等先进技术,将供给和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可以实现食品大规模、长距离运输与跨季节保鲜,可以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减少流通环节,稳定农产品价格,更重要的是,该体系是一个信息可追溯体系,信息识别码会将整条食品供应链的信息长期保存,消费终端可随时追溯产品源头,从而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必要依据。
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促产业升级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成分、来源、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绿色、有机、无污染的食品受到了追捧。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整个食品产业能够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
食品企业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将稳步提高,而投资于食品研发方面的费用也将大幅增加。《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 年食品科技研发经费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例提高到0.8%,关键设备自主化率提高到50%以上。
可以预见,食品安全控制、节能环保等技术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部分子行业已经出现这一趋势。雨润集团肉制品生产过程中,仅检验检疫程序就多达21道,其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已高达85%;双汇集团这两项肉制品占比高达63%。
目前,我国共有1070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1164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尚处于巩固发展阶段,存在标准数量偏少、标准陈旧、缺乏研究支撑、各标准交叉重复、层次不清、标准实施状况较差等问题,尚未形成涵盖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完整体系,且与国际标准接轨率仅20%左右,产品既无法取得国际认证也无法对内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舆论监督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要填补行业标准空白、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实现食品供应链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检验检疫等各个环节的全覆盖;要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有机整合,解决标准之间的冲突,并实现标准与国际的接轨;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市场需求与实践反馈,定期进行完善和修订;要加强标准体系执行中的社会监督,借助媒体、互联网的监督力量,确保标准体系能够切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