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食品行业发展规划 加快洗牌重组确保食品

2013/9/25 10:50:25 阅读数:594 信息分类:食品招商 编辑:超杰

    俗话讲的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是为何食品安全隐患及事件不断呢?怎样建立食品安全制度呢?如何保障食品生产安全和提振消费者购买信心等热点问题,在前段时间(9月23日至24日),来自饮用水、奶业以及食品加工业的资深经营管理人士和消费者代表,在广州日报2013食品行业安全营销高峰论坛会聚一堂,畅所欲言。

    一位食品加工业的老板向记者诉苦,房租、人工连年上涨,然而碍于市场竞争压力和消费不振,产品价格却不敢贸然上涨,“压力很大”是直言的苦处,“压成本省原料”或许是纠结的心声。

    但是长期以来,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却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为省钱!的确,我们常见被曝光的是小作坊出产的臭豆腐、猪肉抹羊肉精摇身一变成“羊贵飞”、千锤百炼“地沟油”……无一不和成本低廉挂钩。

    低利润下的道德丧失?

    在本月23日-24日“广州日报2013食品行业安全营销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天源长寿村总经理温良分析称,由于现在食品行业仍然处在一个粗放型发展阶段或者说是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说是必然的,但还是有可能的。

    “可以看到,之前关于食品安全的很多问题,几乎80%~90%以上不是食品本身出现问题,而是违法犯罪。我给大家解读一组数字:农副产品加工业占到58%以上,它所获得的利润仅为19%,可是食品深加工占的比例很小,但它的利润很高,酒、饮料和烟草利润更高,所以说食品工业的初加工,在利润低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道德丧失产生违法犯罪。”温良表示。

    公众关注度过高?

    然而,也有在食品行业内经营多年的人士表示,食品安全其实在逐渐好转,而这几年大家一提到就觉得是个不安、恐惧的话题,和公众关注度提高有关。

    天地壹号、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告诉记者,“从1988年下海,我就是做食品饮料企业,在行业里沉浮25年。总体上讲,25年来食品安全是不断好转的,但为什么大家觉得现在的问题比以前多得多呢?由于大家更加关注了,以前有更恶劣的事情,但由于当时连肚子都填不饱,所以很少去关注这个东西好不好、安全不安全。”

    陈生还进一步拿部分80后小时候喝过的饮料举例,“当时全国的饮料厂约有10万、8万家,大多数都是小作坊,随便拿些香精兑水就可以拿到中小学去销售,只要好喝、好看就好卖,也没什么人关注安全与否。”陈生表示,当时在监管层面可能连基本的检测设备都没有,所以也不存在被报道,于是没有曝光就似乎没有食品安全问题。“但我个人感觉是当年的问题比现在更严重一些。譬如现在还有低毒、生物农药,当时用的大多是六六粉等毒性很高的农药,有些埋在地下很多年连虫子都无法生存。”他说。

    上述说法在一些食品行业人士中颇有共鸣,他们还认为媒体监督的深入使得公众了解信息更加快速、全面,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但是,传播也是一柄“双刃剑”,个别不具备专业科学素养的媒体介入,盲目炒作且将错误的信息进行传播,为企业和公众带来困扰。

    罚得太轻?

    不论是行业粗放型发展阶段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率增加,还是公众关注度过高放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终殊途同归,都将指向法制如何规范和管理这面“照妖镜”。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雷鸣表示,眼下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还包括对违法企业“罚得太轻”,“国家关于这块的立法不是很充足,企业违法的成本比较低。” 据获悉,2009年6月颁布实施的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分段监管模式。然而,这种监管模式在现实操作中饱受诟病,“九龙治水”成了谁也不治。

    同时,食品安全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罚款的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这样的罚款,使得一些生产经营者心里打起算盘来“胸有成竹”:罚款若少于违法所得就“赚”了,只要没被罚得倾家荡产,他们就不惜以身试法。尽管食品安全法还规定了“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但现实操作中似乎对违法者打击并不大。有分析指出,应该有禁业规定,一旦发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就应终身禁止其从事食品生产。在现实之中,重典治乱是不言而喻的出路。

    那么,对于未来食品行业发展的出路,从政府、行业的管理层面来看,雷鸣表示,人大立法、要颁布条例,严惩无良企业非法行为。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制定食品行业的发展规划。行业协会组织实施,加快食品行业的洗牌重组。
大使秘密武器,且扫且看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