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一直被业界所重视,近几年更是人们讨论多的一个话题。前不久,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小麦粉、乳制品、食用油等11大类食品安全状况的抽检结果,抽检发现,部分桶装水、酱油、乳制品等不合格。
事实上,在去年,我国已确立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制度和抽检结果定期公布制度。抽检统一后,企业可以减轻负担,同时,多个部门抽检结果相互矛盾的困局也将解开。
“多个部门管不好一个餐桌”,一直被认为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之一,然而,通过大部制改革,能否真正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确保食品监管安全,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管理、机构调整和提高效率,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眼前,重要的问题是,基础法规不健全、食品安全配套法律规章不完善、衔接不顺畅、惩处力度不足、违法违规成本低等。
此外,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仍存在缺失、滞后、重复以及相互矛盾等问题,科学性和合理性仍有待提高,影响了监管执法效率。因此,要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修订,将现有食品卫生、质量、农产品、行业标准清理整合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食品标准体系接轨、满足保障人民健康和贸易需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要像“热炉”一样,企业一碰就会烫到,促其产生“再也不敢碰”的心理。但中国企业在食品安全上的违法成本很低,还没有形成“热炉”效应。有专家表示,中国有2亿多家小农户和几十万家小作坊,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仅依靠政府监督并不现实。
所以,关于食品安全的第三部门监督机制,即建立第三部门体系结构,包括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机构、食品安全的检测机构、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机构、食品安全信用评估机构、食品安全的信息收集、分析、披露机构等,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完备的组织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