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30人论坛媒体训练营”打造专家与媒体的交流平台

2017/2/23 9:41:55 阅读数:598 信息分类:食品代理网 编辑:婷婷

2月20-22日,“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媒体训练营”在海口召开。本次活动由食安办指导,中国经济网和南海网联合举办,旨在为了更好的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提高“两微一端”媒体记者能力水平,维护食品安全稳定局面。多位食品安全、媒体传播等方面的专家,与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30多位媒体记者在3天的培训中通过专业知识讲解、互动交流、实践采访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侯召迅在讲课中表示,食品安全报道应该从简单的新闻报道中“走出去”,转变为向更多的受众提供生活服务信息,并就此与受众展开互动。对于媒体公众号的打造,侯召迅认为,应该当提供更多的线上线下服务,拉近新闻公号与百姓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谈到风靡的直播热时,他认为,应当利用直播所见即所得的特质,传递有意义有内涵的信息,体现向上向善的价值。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从食品安全与微生物、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国际法典的机构组成和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刘秀梅详细列举了近年来,出现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案例,她介绍称,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都属于细菌性,前者发病迅速,后者则会包含慢性感染性疾病症状。中毒的危害不仅在于常见的腹泻,更会引发心脑肾等器官损害以及神经系统的危害。在所举案例中,包括食用变质银耳、玉米面、甘蔗等都会造成较大程度的食品中毒性危害。刘秀梅也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也造成80、90年代食物中毒事件出现的重要原因。

由于腹泻等症状常见发生,世界各国都存在食源性疾病漏报以及统计不完善的情况。而从已知的食物中毒事件统计来看,集体食堂、家庭厨房、农村婚宴等场合由于不洁餐饮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为常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介绍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人类转播的自由时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超过六亿,手机智能终端可以运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应用程序,中国智能手机社会渗透率去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70%,位于世界前列。而云计算服务的发展,正在极大推进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包括设施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但他也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个拥有手机的网民的公共信息平台,职业媒体机构逐渐缺位于对自身领域重大事件出现的时间,也为假新闻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高钢表示,以早年间“洋奶粉导致限购”、“碘盐”等事件为例,如今信息传播正呈现立体传播效应,任何的一个区域行业甚至机构所发生的具有公共振荡效应的事件,影响力都可能瞬间超出区域行业的范围,影响整个社会。

对于融媒体下的信息传播,高钢认为,媒体要附加服务功能,重新塑造媒体形象,找准自己的用户群体,做到对信息的精准分发。各地方媒体融合要根据自身所处地区传播特点而定,要明确自身的宣传属性和服务属性。

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风险交流二室主任钟凯对公众关心的饮用水酸碱度、防腐剂种类与使用、碘盐的选择、牛奶产品种类区别、速生鸡、有机食品等话题进行了科学解读。并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互动。

对于网传的“问题紫菜”,钟凯也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视频中所谓的“问题紫菜”泡开后能拉扯得比较薄,有韧劲,透光度不错,颜色均匀,仅从工艺制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东西能用塑料做,但是需要使用很好的原料,成本会比较高。从成本角度考虑,做成这样的薄膜还不如制成塑料袋,获利更多。“紫菜的口感与品种、气候条件、生产环境、水文条件等有关,更重要的是收获时间。”钟凯说,紫菜生长于浅海潮间带,目前的紫菜产量较少,大多数的紫菜都是人工在浅海中种植。人们较为熟悉的两个品种为坛紫菜和条斑紫菜,相对而言,前者口感较硬,有韧性,常制成圆盘,多用于紫菜汤;后者一般是用作紫菜片。

对于四位老师的授课,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媒体学员代表给与了高度评价,通过授课提高了自身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素养,在日常报道中也可以提升自己对于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的识别能力,为维护食品安全稳定向好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使秘密武器,且扫且看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