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高端”酸奶不能靠消费者“严防”

2017/7/11 9:26:31 阅读数:1009 信息分类:饮料招商 编辑:小川

这个夏天,不少酸奶品牌悄然涨价。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各大乳企自称的所谓“高端酸奶”产品明显扩容,通常一杯200克的酸奶价位在10元左右。但是,通过仔细对比就会发现,酸奶价格的高低其实和代表营养价值的“菌种”多少并不成正比关系。乳业专家表示,高价格并不代表产品就高端,消费者应严防“假高端”。

报道中的这种所谓的“假高端”,通俗来说,就是换个脸面就涨价的行为。这是一种营销技巧,它抓住大量消费者内心存在的“便宜无好货”、“高价就高端”等消费观念,营造一种“高大上”的假象。通常来说,“假高端”商品除了包装考究,在名称(如,洋名)、概念(如,有机、)等方面,也特别讲究。以乳制品为例,消费者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过去我们经常诟病的一些牛奶款式,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换了包装与名称的酸奶与所谓的有机奶,并且价格都有了飞跃式的上涨。

当然,这种营销手法不只是乳企在运用,许多行业,尤其是食品行业,都喜欢这么操作,并且屡试不爽。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也与国人脆弱的消费心理有关。食品安全问题,催生了繁荣的“有机”市场,尽管其中鱼龙混杂,但消费者毕竟无从判断,于是大多抱持“宁信其有”的态度——既然付出了高价,那么获取高质量的概率应当也高。

那么问题来了。

首先是,遭遇“假高端”,你上当的概率就是百。如专家所称,酸奶是否高端,主要看酸奶菌种。但是根据记者调查,市场上很多自称高端的酸奶产品,其价格和菌群菌种并不成正比。除了少量的“重量差”外,其实商家标高价格的“噱头”只是一些所谓的风味和少量谷物、燕麦等添加物而已。看看,这样的“假高端”与欺诈式营销有何区别?善用营销技巧是智慧,忽悠消费者则是愚蠢。问题是,如何让消费者发现商家的愚蠢,从而用脚投票?

其次是,对于“假高端”商品,监管部门怎么作为。企业换个包装,或炒个概念,然后借机涨价,未必违法,政府似乎没多少干预的空间。那么,对于“假高端”,真的只能由消费者自己“严防”吗?

我的看法是,监管部门大有作为。一是加强对乳制品的抽检,尤其是高价产品,将其成分、菌种含量通过官网与大众传媒公之于众,供消费者判断。二是对乳企的广告与经营行为进行监测,发现名不副实的虚假宣传,及时打击。此外消委会也应积极发布消费警示,可根据质监部门的抽检数据,对性价比极低的商品发布提示信息。消费者毕竟不是专家,更何况,许多商家“假高端”式的忽悠手段倒是很高端,这需要职能部门或专业机构进行鉴别与提示。

大使秘密武器,且扫且看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