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日发布调查数据显示,本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为86.7%,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比2015年提升8.0个百分点,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需求强烈。
据悉,近期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1000位本市居民开展了北京市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选择“满意”的被访者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4.2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攀升。同时,64.2%的被访者表示食品安全状况比上年同期有好转。分居住地看,镇区居民满意度,为92.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分别比城区居民和乡村居民高7.1个和5.0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调味品、粮油类、奶及奶制品位列前三甲,安全状况满意度分别为90.5%、90.0%和89.7%;休闲零食居末位,满意度为70.6%,肉制品和饮料安全状况满意度也低于80.0%。从差值看,不同种类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差值呈逐年缩小态势。2017年,满意度值与值相差19.9个百分点,比2015年和2016年均有所缩小。
与上年同期相比,各类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11升5降。婴幼儿配方奶粉、调味品等11类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有所提升,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幅度。粮油、蛋禽、豆制品、瓜果、蔬菜5类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下降。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需求十分强烈,99.3%的被访者对食品安全知识有需求。从需求内容看,“如何鉴别真伪”居首位,选择比重为52.6%,列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食品安全标准知识”和“消费者维权知识”。“食品添加剂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选择比重也均超4成。
从信息获取渠道来看,传统媒体仍占主导地位。调查显示,当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83.5%的被访者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了解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其次是各大新闻网站,选择比重为58.2%,第三是微信朋友圈或个人微博,选择比重为55.5%,而选择政府官网的被访者不足半数。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提醒,鉴于互联网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真伪难辨,居民个人还需增强分辨能力。
食药监总局盘点食品安全谣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领域成了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公布近年来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提醒公众勿被谣言蒙骗。
每到夏天,一则“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的消息总会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今日头条“王旗营养师”2016年6月27日发布《西瓜中毒事件,告诉你的家人,一定不要吃“打针”西瓜!》,微信公众号“育儿食谱大全”2016年10月22日发布《这些水果都动过手脚,别买给孩子吃!》。事实上,给西瓜打针,瓜农无利可图,不具可操作性。打针西瓜致人中毒为谣言。此外,食药监总局明确表示,柿子酸奶同吃致死、笔直黄瓜喷了药、鱼腥草致癌、猪肉钩虫“水煮不烂”、白皮鸡蛋更有营养、微波炉致癌、喝牛奶致癌、方便面为“垃圾食品”等均属谣言。
食药监总局表示,将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科普传播联盟”,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对造谣情节严重的,将联合相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