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引新技术DNA辨食材,快速分辨燕窝等真伪

2017/12/11 10:16:55 阅读数:1130 信息分类:食品招商 编辑:小川

港人钟爱海味燕窝等名贵食材,近年市面发现不少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部分伪质食品或严重影响健康。中大上月引入新技术,可更快速、地分辨食材真伪;有学者期望特区政府可提供更多资源,协助建立及丰富食品DNA数据库。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螺片和鲍片、油鱼和鳕鱼、各种斑类,它们外形相似,一般人难以区分真伪,即使超市标签亦有可能出错,DNA技术便能作出准确分辨。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关海山说,每个生物的DNA都是的,就像“一把钥匙开一个锁”。中大中央实验室早前引入了全港部基因测序机,可快速测定生物的DNA序列,用以分辨近似生物的品种。该技术先已应用于鉴定中药材、食源性致病菌及食用菇菌等。

实验室半个月前再引入一项──微数组扫描仪,用于对比被检测生物与已知生物的DNA序列,分辨真伪。关海山表示,该仪器可一次对比十个样本,较以往技术更快更精细,准确度达九成以上。他说,现时该技术仅处于研究阶段,仍未为业界提供服务,而香港现有食品DNA数据仍未有一项获得认可处认可,希望可以申请资金,建立DNA数据库。

关海山表示,香港是燕窝海味的大型集散地,可利用本地化验所先进技术及“香港品牌”的良好声誉,发展该类食品集中认证,并争取国际广泛认受。

通用公证行食品服务部高级经理刘慧怡表示,现时因食品DNA资料缺乏,未能做到高价食品真伪检验,但食物业界已有此诉求,希望联合中大检测技术,在三年内提供相关服务。

另外,食物营养标签法例今年七月实施,通用公证行称,做一次符合营养标签需求的检测,一般需要三千五百元至四千元不等,一旦配方改变则需重新检测。自法例通过后,公司收到的食品检测样本增加了二至三成。公证行亦希望政府交流检测方法,帮助业界提升检验技术。

为协助业界减低制作标签成本,中大于○七年成立的食品成分数据库,目前已完成对七百多种本地食品原材料分析,包括粉面、点心、时令及季节性食品、饼干及酱料等。数据库计划分析逾千种原材料,将运作至今年十月。

大使秘密武器,且扫且看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