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新
食品深受人们的关注,太空食品就是其中的一种。从1987年至今,我国先后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和8艘神舟飞船进行了农作物种子搭载,总计达1000余种,经过多年培育获得大量新品种,并生产出大量太空食品。如今,在北京、天津、广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吃太空食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70多种太空农作物通过权威鉴定
今年10月份以来,太空茄子、黄瓜、西红柿、豇豆等蔬菜陆续投放北京市场,一般销售价格稍高于普通食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目光。这批蔬菜采用2007年“神舟七号”从太空中带回来的二代蔬菜种子培育而成。从外观上看,太空蔬菜与普通蔬菜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普通豇豆约为40至50厘米长、0.5厘米宽,但太空豇豆长度和宽度分别达到了70厘米和1厘米。普通豇豆每500克售价2.5元,太空豇豆每500克售价则为3至4元。再如,彩椒分别有红、绿、黄、紫、黑等颜色,个头也比普通青椒大1/2左右,显得异常鲜艳夺目。
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刘录祥研究员介绍说,太空育种就是通过卫星搭载植物种子飞上太空,利用太空中特殊的宇宙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使种子在不同于地球上的大气条件和重力条件下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连续几年的培育和筛选,从而形成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我国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共计9大类393个品系,经多年培育已有7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权威机构的鉴定认可,包括水稻、小麦、大豆、棉花、莲子、青椒、番茄、灵芝、西瓜等品种,可以大规模培育并上市,迄今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近2000万亩。
太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刘录祥指出,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太空育种具有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病性。而太空食品大多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性能优异等特点,与普通食品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1987年,我国“龙椒二号”干种子搭载返地卫星飞行5天,返回陆地后培育而成“宇椒一号”。其维生素C及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19.48%至24.53%,叶绿素含量提高了24.6%,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及过氧化物酶均比陆地同类品种明显增多。同时,单果平均重量在200克以上,而原品种平均重量只有90克左右,平均增产20%至40%,每亩产量可达5000公斤以上。再如,1994年“组培大黄”番茄干种子搭载返地卫星飞行15天返回地面后,经多年培育而成“宇番一号”。这种番茄单果平均重250克以上,的可达800克,果色呈橙黄色,果肉厚、沙瓤、味甜。
权威机构检测表明,通过多年的育种、筛选后,太空蔬菜各项营养指标远远超过普通品种。太空蔬菜的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2倍以上,铁提高7.3%、锌提高21.9%、铜提高26.5%、磷提高21.9%、锰提高13.1%、胡萝卜素提高5.88%。太空番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普通番茄25%,叶绿素含量提高16%,整体营养成分增加30%以上。太空紫红薯赖氨酸、铜、锰、钾、锌的含量高于一般红薯3至8倍,尤其是碘、硒的含量比其他红薯高20倍以上。与此同时,太空蔬菜比普通蔬菜更加美味可口。例如,太空甜椒可直接生吃,味道微甜,清脆爽口;太空紫红薯生食味甜,水分足,口感犹如优质水果。
太空食品确保消费者放心食用
植物种子经过太空的强辐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后,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会不会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刘录祥表示,我国太空食品已产生20多年,还没有一个人因为食用此类食品而导致不良反应,通过国家权威机构鉴定认可的太空食品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辐射大大增强,这也是发生变异的重要条件。事实上,辐射育种在上世纪中叶就是被广泛采用的培育良种的方法,曾有50多个国家先后培育出1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辐射育种所用的辐射剂量只是国际食品安全辐射量的几十分之一,而航天育种在太空中的辐射剂量还不到辐射育种的1%。
太空食品与转基因食品不同,转基因农作物是用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的新品种,如转基因大豆是用非大豆生物甚至动物、微生物的基因导入而产生变异;而太空育种并没有外源基因的导入,而是通过太空特殊条件引起染色体断裂、基因组的重新排列组合引起变异,不会产生不良物质。太空育种发生的基因突变只是一类基因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等位基因,如高秆变矮秆,早熟与晚熟。它的染色体畸变本质上与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相同,仅是植物自身基因组序列发生了改变,不会产生安全性影响,不需要做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