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不是药剂 别贻误了病情
2012/9/4 8:40:04 阅读数:566 信息分类:
保健食品 编辑:小于
保健食品是近年来深受人们青睐的食品,一些不法商贩为了销售保健品,将其功效进行夸大,误导消费者将其看做致病良方。在此提醒大家,保健食品并不具备疾病的功能,与此同时,一些商家利用非药品冒充药品,危害不可小觑。
保健食品冒充药品使人上当
市民陈女士不久前买了一盒“复方甘草片”,可是回家仔细一看,包装盒上标着的是“广卫食字”。经过咨询发现,这盒所谓的“药品”其实只是普通食品,只是名字像药而已。不仅“搭车”药品名称,一些仿药品还模仿药品的包装。记者看到,一盒名为“新达克宁”的保健用品,包装与药品“达克宁”极为相似。此外,还有标示为保健用品的“666皮炎平”,不仅看似药品“999皮炎平”,还非法添加了成分复方醋酸地塞米松。
保健食品仿冒药品害人不浅
市食药监局工作人员称,部分商家利用一些手段以非药品冒充药品,让非药品像极了正规药品,这种违法行为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威胁。如果患者误把非药品当做是治病的,将严重贻误时机,加重成本,自身健康和财产安全都会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一些仿药产品存在非法添加的现象,添加的剂量甚至超过正常剂量的几十倍,存在安全隐患。这些仿药品不只会害人,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与药品的高投入、高标准、严要求相比,非药品产品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以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将获得高额暴利。
三招识破假冒伎俩
药监部门表示,消费者识破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伎俩,可以从三个方面辨别,存在以下现象之一,则很可能其产品不是真正的药品。一是大肆宣传产品有,尤其是在传单中有大肆表述产品功效的断言,并疗效,宣传自己的产品对某一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二是有专家推荐、患者现身说法,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利用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做证明;三是谎称新专利、新发明、攻克医学难题,有些违法药品宣传以“填补国内外发明空白”为幌子,宣传可目前人类尚无药的某些疾病,如癌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引诱患者高价购买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