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律、诚信才能打赢食品保卫战
2013/8/6 9:07:16 阅读数:542 信息分类:
食品代理网 编辑:晨辉
8月2日,世界乳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发布公告称,今年3月份查出一批浓缩乳清蛋白粉含有肉毒杆菌,部分原料销往中国。8月4日,经国家质检总局确认,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使用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涉事企业均发表声明表示,对涉及的问题产品采取追溯、召回等措施。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洋奶粉就成了国人的宠儿。在我国民众认为,国外乳制品标准完善,监管严格,品质上乘,因此宁愿多掏高倍价钱也要买个放心。对于企业来说,“澳洲原装”、“新西兰进口”等金字招牌,更是招揽消费者的有力法宝。然而,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却让民众对洋奶粉不再盲目信任。
在新西兰毒奶粉之前,雀巢、美赞臣曾检出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多美滋、雅培也被爆吃出虫子,近年来洋奶粉频频爆出丑闻。就拿此次出事的恒天然为例,去年9月就有部分奶粉产品被检出有毒物质二聚氰胺残留。中消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婴幼儿奶粉投诉翻番,其中洋奶粉约占6成,这令人惊讶。
作为世界上对乳制品监管严的国度,新西兰在从牧场到餐桌整个食物链都建立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然而就算这样,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中的肉毒杆菌,也不是监管部门检测出来的,而是企业自检报告的。甚至,此次涉事的毒奶粉销往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无一例外都曾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
这不免让人想起那句话,“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再次证明了这一常识。食品安全点多面广,从大型企业、餐饮巨头到小作坊、小摊贩,从生产、加工到储存、销售,每个单位、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和隐患,即使再严密的监管体系,再规范的执法流程,都无法完全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更何况,面对庞大的监管对象,有限的监管力量也是捉襟见肘、分身乏术。按照恒天然的说法,早在今年3月,企业便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对产品样品实施进一步检测,直至7月31日,才发现了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可以想见,有哪个监管部门能为了一个样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跟踪检测?
从中足见,企业才是食品安全的主体。只有企业自律、诚信,消费者才能买到放心食品。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全球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集团在监管部门没有发现、安全问题尚未暴露的情况下,敢于主动自曝家丑,积极联系客户撤回产品,这也是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方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使失信成本远大于守法成本,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同时也需要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考虑消费者的情感,摸着良心生产食品。此外,有关部门要联合企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产品追溯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把影响和损失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