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外资企业也纷纷抓住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开始逐步的走向了国内人们的生活中,甚至成为了一种消费时尚。然而面对林林总总的进口食品,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
进口食品火爆市场乱象丛生
据调查显示,近5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左右。笔者发现,京城的许多大超市都设有进口食品专区,货架上的商品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琳琅满目,种类众多。大街小巷里,进口食品专营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除此之外,各大电商平台也针对进口食品展开了博弈。1号店设有进口食品、进口牛奶专区,而在淘宝上搜索“进口食品”,相关商家多达上千家。
在不少消费者的印象中,一旦冠上“进口”两个字的食品,价格都不低。但是笔者发现,不少进口食品与国产同类食品相比,价格高出并不多,有的甚至比国产的便宜。用尚能接受的价格买到品质有保障又有新鲜感的进口食品,这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年轻人。
与实体店相比,网上的进口食品价格更有优势,还经常推出各种优惠活动。然而,有的进口食品在网上的价格与超市、商场的价格相差甚远,例如某丹麦进口曲奇饼干,在超市的售价是108元一盒,而网上的价格从40元到100元不等。另外,同款进口食品在网上的价格也各不一样,在淘宝网上可以看到,某进口芒果干售价高则15元一袋,低则9.9元一袋并且包邮。如此不同的价格,我们不禁怀疑,这些消费者平时购买的所谓的进口食品,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地出身海外呢?
据悉,不少电商所售的进口食品都仅有食品介绍,产品上并无中文标签,有的甚至连生产日期都标注得不清楚。而多数店主也表示他们也看不懂或不清楚情况。经常购买进口食品的王小姐表示,一般不会刻意去查生产日期,觉得哪家店靠谱就买了,有没有中文标签都无所谓。还有消费者表示,没有中文标签才是真的原产自国外的,有中文标签的是在国内生产的。
勿盲目消费警惕“假洋鬼子”
专家介绍,进口食品是指由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加工,入境时经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检验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食品。
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有关规定,进口食品必须贴中文标签才能上架,同时必须随商品携带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书。
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专家表示:“近年来进口食品被查出不合格事件屡见不鲜,不合格进口食品正呈现明显增多趋势,不合格食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正逐渐增多。”2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新一批不合格进口食品及化妆品名单,248批进口食品、8批化妆品被拒国门外。在这份不合格名单中,食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就包含了新西兰嘉仕堡巴氏杀菌乳、澳大利亚的贝宝氏婴幼儿罐装蓝莓香蕉藜麦粥、贝宝氏幼儿罐装梨苹果葡萄果泥、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等多种食品。
而在2013年,多美滋事件、新西兰“恒天然”乳品事件……“洋奶粉”在我国市场上频上“黑榜”,也给那些盲目崇拜洋品牌的国内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专家支招购买需谨慎
通过条形码前缀码来辨别进口食品的真伪是大家常用的方法之一,不少人认为,条形码的前三位是国家代码。但有关专家表示,这种方法并不准确。条形码前缀码是指分配和管理有关厂商识别代码的国家(或地区)和编码组织。按照中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规定,商品的产地在外国而使用中国的商品条码或者产品在销售国使用原生产国条形码也是合法的。因此,条形码能够反映的信息仅仅包括生产商、商品名称以及条形码的注册地,并不能代表产品的原产地。
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选购放心合格的进口食品呢?专家认为,首先要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体现的信息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配料的定量标示、净含量和规格、日期标示、贮存条件、原产国国名或地区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辐照处理过的食品应在食品名称附近标示“辐照食品”,对使用辐照处理过的原料,应在配料表中标明;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示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另外,按照要求,食品标签的中外文需一一对应。
其次,查看其是否具有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证书。以前购买的进口食品上可能贴有“ciq”(中国检验检疫缩写)的激光防伪标志,证明其经过进口检验检疫。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规定,目前除了进口橄榄油的包装上加贴“ciq”激光防伪标志外,其他进口食品不再强制加贴。如此一来,进口食品的卫生证书就成了每批进口食品的“身份证”.证书内容包括品名、品牌、包装种类及数量、产地、规格、生产日期、到货地点、到货日期、启运地、卸毕日期、运输工具、检验日期以及对产品质量和中文标签的检验结果等内容。
此外,对于一些喜爱进口食品的消费者来说,要想购买到正规的产品,一定要到经营规范的大型商场、超市,如需网上购买,则要多一份小心。如果发现食品的包装袋、包装盒磨损陈旧,金属包装脱漆生锈,图案印制粗糙低劣,封口处有再加工的痕迹,生产日期、保质期处有涂改粘贴痕迹,慎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