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随着大家对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的热切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来大家的深入探讨:如何建设强大的中国食品安全产业链应对全球性挑战?与会专家表示,全球困境,任何国家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欧盟也面临着同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欧洲食品安全局前、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IUFoST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Patrick Wall在大会上介绍,在欧盟国家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食品供应安全,二是监管体系对食品链的保护能力,三是食品产业对生产食品做出的承诺。欧盟食品安全史上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英国的疯牛病和比利时二恶英食品污染事件,都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并触发了欧盟对食品立法的改革。
“当今社会,现代的通讯手段让全球成为一体,一旦出现问题,事件也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因此,各国之间需要展开合作,将相关经验进行分享,并坦诚相待,这一点十分重要。”Patrick Wall表示。
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Martin Cole博士也在会上发言:“食品安全处在一个全球相互依存的环境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单凭一己之力进行治理。在过去,食品出现问题时我们很容易能检测出来,而且无论是纠正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还是将食品安全问题公之于众通常是由地方当局进行处理。
然而,食品供应的快速全球化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性质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供应全球化意味着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角落,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他同时赞扬中国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标准的建设“在过去几年有了重要进展,整体水平在提升”。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和希拉里·克林顿科技顾问、美国科学促进会前Nina Fedoroff教授以转基因为例讲述公众科普的重要作用时指出,2014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中的180万农民在4.88亿英亩的农田上种植经过现代分子技术进行转基因处理[通常被称为基金工程(GE)技术或转基因(GM)技术]的农作物。尽管科学界对转基因技术改良后的农作物的安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且转基因农作物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应用,但关于转基因食品和饲料安全性的争论却仍在继续,有关转基因方面的公众科普工作需要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