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建立从餐桌到田间地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逐步推进学校食堂改造成明厨亮灶;治理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三小”问题……记者从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我省将持续采取多举措织密织牢食品安全保障网,积极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
源头治理,把好入口关
源头治理始终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中之重。我省持续通过完善监管体制、制定行为规范、建立追溯体系、加强市场抽检等措施,把好入口关,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把好食品安全道关,要紧盯“田间地头”.我省不断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因地制宜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与加工、流通领域追溯体系的对接,保障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有效运行。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和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实施更为严格的主体责任标准,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
我省把制定实施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列为食品安全“双创”的重要内容,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危害严重的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着力解决高毒剧毒农药违规使用、激素滥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突出问题。依法依规公开监督检查、抽检监测和案件查处结果等信息。严肃追究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作为的监管人员的责任。
食品安全标准是监管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群众吃得放心的“安全网”.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坚持把严谨的标准落到实处。我省明确提出,科学规划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工作,确保食品安全标准覆盖所有食品品种;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加强标准执行的跟踪评价。
以“公众满意度”为考核标尺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公众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我省食品安全建设工作的重点。我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食品生产经营规律,建立问题收集机制,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食品生产经营全领域、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办民生更要贴民心。我省鼓励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对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小摊贩进行规范引导、综合治理。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综合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标准,既明确规定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标准全部达标等定性要求,又突出强化群众食品安全工作满意率、风险隐患问题解决率、食用农产品监测合格率、食品抽检监测问题发现率等量化指标,做到可操作、可检查、可评价。
食品安全建设成效,百姓有发言权。我省把“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满意程度”作为食品安全建设考核的重要标尺,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制订问卷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
创新手段,严格实施全过程监管
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要严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关口,解决监管空白和职能交叉等问题,要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不断深化食品安全领域改革。为此,我省不断优化食品安全职能分工和工作流程,分步实施食品监督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乡、镇(街)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
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不断加大对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完善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制度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快建立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此外,我省还创新手段,不断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建设省级食品安全信用平台;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直报系统;把确保食品安全的工作成效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内容;实施基层监管业务骨干培养工程和监管人员三年轮训制度,开展食品安全专业技能竞赛;逐步推进全省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全部达到职业化标准。
社会共治,形成食品安全建设合力
解决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离不开企业自律互律、部门联合联动、社会群防群控。我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食品安全建设合力。
各级监管部门不断创新举措,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民意征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联系点制度,主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为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我省建立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工作体系,完善并落实有奖举报政策。鼓励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现线索及时报告监管部门。动员各条战线及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科普宣传,在基层社区建设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站。注重发挥食品安全专家智库在咨政建言、风险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完善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发挥第三方机构在检验检测、信用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大力招募食品安全志愿者,组织开展公益宣传、协助管理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