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从"工业盐酱油"到"速成鸡",再到猪血里的"甲醛"和白酒里的"塑化剂",每一次食品事件都在牵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今年"两会"上,食品也是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从解决目前食品追溯体系的漏洞、再到把好"村口关"、"厂口关"以及在两岸食品上有所作为,委员们对于舌尖上的有话说。
委员关注舌尖上的:食品追溯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食品引入"食品链"管理
民以食为天。从"工业盐酱油"到"速成鸡",再到猪血里的"甲醛"和白酒里的"塑化剂",每一次食品事件都在牵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今年"两会"上,食品也是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从解决目前食品追溯体系的漏洞、再到把好"村口关"、"厂口关"以及在两岸食品上有所作为,委员们对于舌尖上的有话说。
把好"村口关"等三个关卡
张子平作为提案人的提案,关注的是食物的"源头".提案建议,应把好"村口关","不让不食品出村门".针对这一项,建议"对农产品、食品有生产销售的农户进行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同时建立农户诚信记录。
此外,还把好"厂口关",食品生产企业由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依法管理,加强监督。而"市场关"方面,应在现有的市场管理措施上,加强执法,增加食品日常检查、巡查力度,同时司法部门加大违法事件的审理,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作用。
李熙政作为提案人提交的另一份提案也建议应从生产环节抓起,把住"源头",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验监督。
提案建议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市场购销的供应商必须是果菜生产者、农民团体、果菜运销商,经审核才能取得供应人资格。此外,还应实行就地销毁制度。对进入批发市场的果蔬产品实现快速检测,在主要的果蔬产地、批发市场和超级市场,设立农药残留检测站,对快速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就地销毁,并通知生产者加强产地管理。
解决追溯体系漏洞 引入"食品链"
台盟福建省委员会着重关注解决食品质量追溯系统的不足。据介绍,目前我省乃至我国的追溯系统存在不少问题,"它侧重于物流追溯",对生产加工完成的产品,实现从产品出厂到经销商的全过程运输物流的追踪,只是"较为简单的关心食品的地理位置".但对于食品,这种追溯"只是皮毛",停留在表面,是"一种简单追溯".
但真正的食品质量可追溯必须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从产品原料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任何与食品相关的关键要素都要实现追踪和追溯。当食品出现问题时,才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原因和问题的所在"。
同时,台盟福建省委员会还提到,食品追溯体系牵涉到多个环节,"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终消费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链。在这个链上涉及的企业众多,企业间的协调困难,各个环节的信息有效、及时进行串连,是可追溯系统建立的难点。
为破解上述难题,台盟福建省委员会建议将食品可追溯与信息化手段结合,综合信息技术、识别技术和网络技术来监控源头污染、监控添加剂是否含有害物质等流通环节中的隐患。
进行食品监管,还需要建立与完善食品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台盟福建省委员会介绍,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强制实行食品追溯制度,但我国的食品法律环境还较差。对此,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建议参照外国的做法,在食品管理中引入"食品链"的概念,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和追溯提供重要保障。
当然,可追溯体系还"应与食品质量认证体系有机结合".例如将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等其他食品质量认证体系,与建立可追溯体系结合起来,"把全程记录和可追溯作为各质量认证体系的基本要求之一",推动可追溯体系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建立闽台农业监管体系
民盟福建省委员会针对目前两岸的食品管理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他们特别提到,"通过对台小额贸易渠道出入境的食品"存在隐患。这些小额贸易入境食品品种多数量少,且大部分都是在台湾市场采购输往大陆,因此在食品标签、卫生指标方面与大陆标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加上对台小额贸易入境食品的检验监管上要求快验快放,监管难度大。
民盟福建省委员会建议,两岸质检协议的框架下,健全两岸检验检疫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渠道,提供双方食品标准、食品信息等资讯,为涉台食品贸易提供技术基础。此外,还应建立两岸重大食品事件协调处理机制,定期通报食品不合格信息和重大食品事件处理情况。此外,还应建立闽台农业监管体系。提案比较了闽台两地的食品监管机构,提到台湾农产品质量分别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和"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负责,各部门职责明确。大陆食品监管则包括农业、工商、卫生、海关、公安、质量监督、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9个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削弱了食品监管的有效性。闽台两岸应建立能相互衔接、信息共享的沟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