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叶子成为一项富民支柱产业,从单家独户生产转变为全产业链经营,从遵义田间地头走到世界各地,从经济效益到生态效益的彰显……我市茶产业的发展历程,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诠释。
截至2018年,全市茶园种植面积200余万亩、茶叶产量13.5万吨、产值111.53亿元,茶产业综合收入223.7亿元;全市茶农达100万余人,茶园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大户共2200余家,其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市级龙头企业86家;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余庆苦丁茶多次获得金奖,湄潭翠芽、遵义红是贵州重点推介的“三绿一红”品牌。2018年,全市出口茶叶达1007吨,出口金额达3133万美元,占全省茶叶出口一半以上。
我市种茶历史悠久,早可追溯于唐代,清代时期湄潭眉尖茶、务川高树茶闻名于世,新成立以后茶产业逐步焕发生机。改革开放后,湄潭县茶产业发展发力,凤冈县于八十年代末期大力发展茶产业,余庆县从1998年起有组织开始育苗种植小叶苦丁茶。进入新世纪后,全市茶产业发展进入提速阶段,湄潭县、凤冈县在2005年前已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正安县从2006年起走特色茶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引进安吉白茶品种。
基于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茶产业作为“七个一百工程”,提出建设“百万亩茶海”目标,规划在湄潭、凤冈、余庆、正安、务川、道真6个重点产茶县的40个乡镇,建设“四大茶产业带”,着力打造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道真硒锶茶、余庆苦丁茶、务川大叶茶等品牌。至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从2005年的27万亩增长到109万亩,超额完成百万亩茶海工程的规划目标。
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乘此东风,我市茶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到2013年,全市种茶面积150余万亩。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茶产业的发展步伐,2012年,我市出台《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基地建设、质量等方面作了部署,组建了主抓茶产业发展的机构——遵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2013年,出台《支持“茶城”加快发展的意见》;2016年,又出台《遵义市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
在一系列扶持茶产业发展的强劲措施支持下,厚积薄发的遵义茶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面对新的发展态势,为加快全市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茶产业向高质量迈步,去年12月,遵义茶业集团挂牌成立,在全省率先迈出了茶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步;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20年,实现茶叶总产量15万吨以上,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25年,实现茶叶产量20万吨以上,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00亿元以上;到2035年,通过提质增效,茶叶年产量达25万吨(其中出口达5万吨),茶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建成茶产业强市的目标。
针对这一目标,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田维祥对记者说,我市已确定从优化基地、扶强企业、拓展市场、打响品牌、挖掘文化等五个方面发力,着力推进全市茶产业向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转型升级,狠抓质量,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附加值,使其富民富县的潜力得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