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幅员3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万亩,乡镇24个,人口85万。预计今年,全市GDP可达到44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4亿元,支柱型产业就是食品产业。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顺势而为,发挥双城的独特优势,做大食品产业
我市始终秉承“植根于种植业,拓展于畜牧业,深化于加工业”的食品产业发展思路,使食品产业实现了规模扩张。
(一)挖掘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工业。双城平畴沃野,物富粮丰,是粮食生产十强县、牛奶生产县,粮食年产突破55亿斤,鲜奶90万吨,鲜蛋30万吨,鲜肉12万吨。面对大量优质的粮、奶、肉、蛋、菜,我们坚持把加工转化“原字号”产品、提高食用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培植食品工业做为责任,常抓不懈。自25年前瑞士雀巢落户双城之后,带动了娃哈哈、完达山、哈肉联、汇源、雨润、旺旺、华丰、洽洽、圣花等国内外一批名优食品企业扎堆儿入驻双城,也带动了当地的花园酒、老村长酒、三得利酒、喜丰收醋、香其酱、对鹿饮料、龙江福米业、兴润鸭业等一批名优企业迅速壮大,形成了食品工业的规模效应,实现了食品工业的集群化扩张、规模化发展。
(二)发挥区位优势,集聚食品企业。双城地处东北三省的中心位置,是哈尔滨近的卫星城。哈双高速仅15分钟车程,距哈尔滨太平机场26公里。近年来,着眼于哈尔滨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相继建成了与哈市相连接的交通“大动脉”。目前,我市境内有京哈、拉滨、哈大三条铁路,京哈高速、102国道、202国道三条高等级公路,哈双、哈前、征仪三条省市公路连接哈双,京哈高速公路在双城经开区和兰陵镇分别辟建出入口。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入双企业创造了极具竞争力的低物流成本,成为哈市退城进郊和域外企业落户东北的心仪之地。
(三)放大规模优势,培育产业链条。双城始终坚持“用龙头企业带动原料基地,靠优质原料保障食品质量”的产业化发展方针,明确培育产业链条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乳制品、肉制品、白酒、饮料、调味品、休闲食品、禽蛋、绿色有机果蔬等八大产业链条。截止目前,全市食品企业达到1456家,其中规上食品企业52户。今年,双城食品工业产值实现285.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食品加工业税收达到7.5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税收82.5%,仅双城雀巢一家企业纳税就达到6亿元。在哈尔滨市超千亿元产值的食品产业中,双城所占比重达到了四分之一,食品产业成为双城名符其实的大支柱产业。被工信部命名为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被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食品工业百强县。
二、乘势而上,牢牢把握黑龙江打造绿色食品强省的战略机遇,做优食品产业
双城食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时期,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提升品质,做足做好绿色、、放心、优质的文章。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绿色食品强省的战略,给我们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双城着眼于“四个建设”,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基地建设,严把原料品质关。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离不开现代化大农业的强力支撑,构建绿色、优质的农畜产品基地是实现食品产业强市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按照“突出一点,打造五线”要求,高标准建设了以幸福乡为核心的50万亩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培育认证了200万亩的绿色原料基地,每年至少50亿斤的优质粮供应;以雀巢公司示范牧场为样板,建设了一批畜牧业规模养殖基地,每年超过100万吨的鲜奶加工需求。实施“整村推进、整乡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创立品牌,抓好“两环”放心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每年70万吨以上的优质放心蔬菜产量。
(二)加快载体建设,辟建食品产业园。为顺应食品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将原双城开发区进行整合,实施了“三区合并、扩区增容”。规划辟建了经开区食品产业园区,并将其确定为经开区的核心区,竭力为食品企业入驻搭建平台。先后投入10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内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满足食品产业项目落地所需。同时,着力建设面向的各类食品批发大市场,在现有的雨润农产品、新胜蛋禽等大市场基础上,引进东方集团等实力企业投建绿色食品大市场、酒类大市场等,将双城打造成龙江绿色食品的集散地。
(三)加快项目建设,构筑经济增长极。坚持“抓产业、上项目、大招商”的决心不动摇,始终把食品企业做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按照“引优、扶强、做大”的原则,围绕八大食品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积极引进食品产业项目以及与之关联度大、市场牵动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的大型龙头食品企业。我市计划明年引进食品加工项目50个以上,总投资超50亿元。
(四)加快品牌建设,打造品牌双城。首先是引进名企,并敢于“傍、扬名声”,依托雀巢、娃哈哈、雨润、汇源等品牌效应,托举双城食品产业,吸引名优食品企业关注双城、投资双城;其次是悉心培育地方,出台“品牌双城”和“质量双城”相关政策,实施市长质量奖和奖励政策,对于获得驰名商标、省着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培育了“喜丰收”烤醋、“老村长”白酒、“花园”酒、“龙江家园”酒等地方品牌30多个,获得绿色食品标识51个,有机食品标识52个,无公害标识15个。目前,全市拥有国内500强企业17家,国内外品牌55个,驰名商标17个,中华2个。
三、应势而变,竭力满足群众对放心食品的消费需求,打造放心食品产业城
食品问题重大而敏感,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食品法》赋予了各级政府对食品的监管责任。为此,我们主动担负起食品的法定责任,以食品为切入点,打造的放心食品产业城,加快双城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规划。遵循国家食品产业发展政策和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纲要,聘请团队编制双城市放心食品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统筹摆布食品产业发展。成立了以市长为食品责任人的领导小组,相关市级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起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联动工作机制。同时,在全省县(市)率先组建食品工业协会和食品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助推放心食品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食品产业相关的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各环节全链条的管理规范和监管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和责任人,层层落实监管责任;不断完善农林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双城食品检测实验室功能,首先开展农产品“二维码”溯源工作,然后在全省率先实行所有食品全部实施数字化溯源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地域产品监管、检测、检验、查询的全覆盖;构建起食品生产和流通“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问题可查、责任可追”的监管体系,确保“双城制造”的食品放心。
三是宣传造势。制定了“双城食品、放心”工作整体宣传方案,政府牵头组织域内食品企业参加省内外食品推介会和商贸洽谈活动,通过主流网站、各大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双城食品产业在全省乃至国内的影响。与媒体一道,尽努力公众恐慌心理,共同打造有利于食品产业发展的空间,努力传播食品的正能量,力促双城食品产业的“规模大”与“质量优”相互补充,互为促进。
四是典型示范。坚持“政府统领、多方联动、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开展食品示范点建设活动,先后设立了放心食品“示范基地”、“示范牧场”、“示范加工厂”、“示范商店”、“示范饭店”等等,开展争创生鲜牛奶质量监测试点县、餐饮示范县等活动,努力实现多点突破、以点带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