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优化结构,为建设食品工业强省而奋斗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吉林省食品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的委托,我向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做工作报告。
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我省食品行业发展状况;二、食品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回顾;三、对下届理事会及今后主要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吉林省食品行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以来,食品行业是我省地方经济中增长快、活力的产业,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届理事会任期内,恰逢我国“十一。五”发展时期和“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食品工业企业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机遇,以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努力克服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利因素,使这个时期的食品行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并超越石化工业,成为我省第二大产业。这是继“十。五”之后,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成为我省食品行业增长快、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增速加快,效益提高。“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87倍,年均增长32.56%;工业增加值增长了3.1倍,年均增长24.82%;利税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36.48%。三项分别比“十。五”高出9.06、2.72、9.78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新高。使我省食品行业在排名从第18位左右,跃升到第9位,创历史水平,成为同期增长快的省份;在全省工业的位次也由第三位跃居到仅次于汽车行业之后的第二位。2011年全省1126户规模以上企业统计,食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38.44亿元,同比增长45.26,高出全省工业产值增速10.26个百分点。2011年食品总产值高出第三位的石化工业629亿元。食品工业在我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11.5%提高到2011年的17.9%,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达1820.40亿元,同比增长25.79,总量居同行业第八位。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通过继续加大投资,优化资源配置,我省食品加工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已形成涵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4个大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精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不断增加,产业链逐步拉长。葡萄酒、瓶装水、冷冻饮品、肉类产品等多数终端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比2005年增长2倍以上。从2011年主要产品产量看,发酵酒精148.7万千升,位居第1位;葡萄酒20.8万千升,瓶(罐)装饮用水372.7万千升,位居第2位;冷冻饮品26.2万千升,位居第3位;鲜冷藏冻肉180.2万吨,位居第4位;软饮料504.7万千,升位居第5位;速冻食品6.7万吨,大米739.4万吨,位居第6位;白酒46.2万千升,位居第7位。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截止到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126户,比2005年增加了658户,增幅达1.71倍。以长春大成、长春皓月为龙头的玉米、畜禽加工等一批大企业逐步发展壮大,2010年产值分别达到311亿元和105亿元,成为亚洲的玉米深加工和清真食品企业,带动、促进了地区行业的发展。全省共有50亿元产值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产值以上企业35家,亿元产值以上企业超过650家。这些企业在推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是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时期,我省食品行业发挥省内众多、省级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优势,加强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拉长、做大产业链,大力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促进了食品行业的科技进步,使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利用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研发非淀粉组分产品和米糠系列深加工产品均有很大突破。秸秆综合利用聚乳酸技术、淀粉生产湿磨工艺、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谷氨酸(赖氨酸)生产工艺、利用肉类加工的副产品开发生物制品等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先进水平;肉类加工、精制米、玉米淀粉、烟草、啤酒、乳制品等行业重点企业的装备水平都达到或接近国内、的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又有一大批新产品通过了省级鉴定,这些新成果、新产品的问世对全省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率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