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食物科学研究获得重大进展: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无发酵饲料研制及无抗健康生猪饲喂技术,历经6年实现向生产力转化。科学家们研制成功的一种无抗发酵饲料近期在保定国家储备生猪基地投放养殖而无须增加饲养成本。目前,无抗发酵饲料已在北京、河北和山东等地共15家规模化大猪场进行了实地饲养试验,试验生猪总数超过2万头。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生猪饲喂养技术迈入无时代,而且意味着无抗健康猪肉即将走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所谓“无抗”健康猪肉,是指饲料中不含、、精神类、防腐剂、色素、瘦肉精等和添加剂,生猪实行全程无抗饲养;出栏后生猪肉质的残留量符合欧盟现行肉标准。
欧盟自2006年1月起禁止在饲料中添加,在生猪饲养中不添加目前也已经是公认的猪肉标准。专家介绍,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对动物长时间使用添加剂,会导致动物体内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差,时的剂量也越来越大。人食用了含有的食物,会增加人体内微生物的抗药性。
有关数据表明,世界上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用于人类临床,另一半用于畜牧养殖业。就养殖业而言,饲料中长期使用作为促生长剂会引起动物肠道内抗药病原菌数量的增加。国家有关部门2003年底的一项普查显示,北方市场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残留超标居于不合格项目位。2006年上半年的一项检测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上有50%左右的牛奶残留超标。
专家介绍,养殖饲料中滥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人体构成威胁:是产品中的残留,第二是产品中抗药病原菌数量的增加,二者均导致人类感染病原菌后的难度加大。由于抗药病原菌数量的增加,人们受到这些病原菌感染的几率也在加大,疾病的费用也相应提高。
因此,各国对等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都作出了严厉处罚的规定。比如,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许可制度;同时要求定期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的这些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
而事实证明,事后处罚的威慑力远远比不上事前和事中的严格监管。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减少畜禽在生长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感染病原菌的机会,再配合使用新型饲料添加剂完全有可能减少或者放弃使用。以猪肉生产为例,需要从种猪的防疫、繁育到仔猪的饲养、生长猪的育肥以及饲料的控制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随着我们对动物各个生理阶段的深入了解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养殖方式会不断改善,无抗畜禽产品必将成为引导市场潮流的“绿色食品”。
据有关部门介绍,今年10月1日起,北京市场每天可供应至少50头猪的无抗健康肉。
上个周末,在京郊农家采摘时,竟欣喜地品尝到久违的“有机”草莓。那股酸酸甜甜的正宗草莓味儿沁人心脾,一下子唤醒了自己多年前初尝草莓的感觉。与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大个草莓相比,“有机”草莓的个头虽不大,可味道纯正,营养价值较高,吃起来也省去了必须撒些白糖才能勉强下咽的麻烦。用当地农户的话来说,“市场上那些化肥催的草莓哪能吃呀,都用了膨胀剂,有害健康啊。”
目前,我国的食品状况近两年虽略有好转,但“无抗”和“有机”食品仍然处于培育阶段。随着食品和生态健康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无抗”和“有机”食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面对不可逆转的市场需求,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陈旧观念给行业带来的危害和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潜在威胁,从而引导或强制改善人们传统的饲养和种植方式,逐步放弃对食品添加剂的依赖。尽管这样可能会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管理成本加大等不利因素,但终可以赢得人们对这些食品的信心以及健康保障。
“无抗”和“有机”时代的来临,将给企业带来更为丰盛的综合长期效益。在经历了诸多食品事故的煎熬之后,人们的消费意识已经日益增强,“无抗”和“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谁拥有先进的整体技术和经营理念,谁能提供质量优良的“无抗”和“有机”食品,谁就能抢占竞争中的优势,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收益。为了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金融机构也应从政策上向生产“无抗”和“有机”食品的这些企业倾斜,以促进养殖方式转变,增强畜牧水产品的国内、竞争力,推动我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