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研究所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将带动南方奶企的发展

http://www.5888.TV/ 2013/5/21 17:02:50 浏览次数:543 信息分类:饮料招商 编辑:超杰

    2011年上海市奶牛研究所实验牧场成乳牛单产为10084.52 kg,根据上海牛奶集团2012年年度生产报表显示,2012年上海市奶牛研究所实验牧场成乳牛单产为10800.99 kg,连续两年超过10吨,创历史之,单产在上海牛奶集团公司排名,在南方牧场中位列前三甲,也打破了南方牧场产量无法连续突破10吨的传统观点。这个来之不易的成绩离不开公司领导的关注支持、也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的技术支撑、更离不开广大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现将近两年在生产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以生产目标为抓手,落实目标管理和考核
    预算管理是国营企业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每年10月上海市奶牛研究所相关科技人员都会组织牧场技术力量根据上年牛群结构、饲料成本预测、生产单位成本核实、繁殖状况等制定出下一年度生产预算,并分解到每个月、每一天、每个牛舍,编制出详细的以每潮为单位的生产预算表,当生产出现与该预算偏差过大时及时从技术角度进行纠正。研究所结合美国进的牧场管理考核办法制定出奶牛场生产管理考核办法和表格,定期对牧场按照条线进行现场考核,并以奖励为主纳入员工奖惩管理,同时及时发现生产现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精细化的管理,促进各岗位的配合协调
    牧场管理精细化是实验牧场的一大特色,通过牧场“鱼骨图分析法”将牧场各生产环节进行细分,每个细节分配到人,并且制定了工作交接方法,将各项工作交联起来,促进了各项管理和技术岗位的配合、协调。在2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鱼骨图分析法”是协助牧场进行质量管理、流程分析等过程中工具,能够指导牧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特性与原因关系。转盘管理系统是2012年新使用的软件,通过分析软件系统记录的数据可以了解发情牛只、挤奶工操作、挤奶设备性能、牛只健康状况等多方面情况,统计人员可将这些数据反馈给相关人员,使得管理向精细化、数据化管理发展。
    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牧场运作更加顺畅
    由于集团牧场数量较多,模式、性质不一,各岗位操作标准、流程并未统一。实验牧场根据本场硬件、软件实际制定了各岗位的操作标准流程,并张贴上墙。技术管理人员熟知这些流程、操作工人熟知相关操作流程,每年根据实际应用进行修订、完善。通过执行标准化流程,考核得到统一,也更加公平,牧场运作更加顺畅。
    加强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人员的稳定是牧场正常运转的前提,奶牛场由于其地处偏远,生活、工作环境差,工资水平低等原因,一般牧场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这对牧场的生产极为不利。实验牧场以人性化管理方式,关心职工的生活及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了工作人员的基本稳定,员工工资待遇也逐年提高。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与高校、大型饲料添加剂公司、兽药公司以及与奶业相关的协会等联系、交流较为密切。所以,经常有国内外的一些专家、教授到实验牧场参观、指导、培训等,这可以促使牧场工作人员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理念等。此外,牧场的管理、技术人员还有机会参加系统外的培训和交流,这扩充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这为他们更好地管理牧场、提高奶产量奠定了基础。现场培训也是实验牧场的特色,无论是在挤奶时、发料时还是清洁时,只要发现问题现场进行培训和纠正,纠正了牛只乱群现象、牛床不合理、习惯性的操作不当等难度较高的系列问题。
    完善牧场硬件设施,不断提高奶牛舒适度
    原实验牧场借鉴了国内外的理论成果,为提高奶牛的舒适度,发掘奶牛生产潜力,从食槽设置、饮水系统、光照系统、放牧场改造等方方面面进行实用性基础维护和改造。2011年下半年牛只搬迁后,新场使用了烘干牛粪垫料、自动清粪系统、牛体刷、大型塞克龙风机、非颈夹式采食栏杆等,进一步提高了奶牛各方面的舒适度。
    由于牛只搬迁到新场,在热应激控制方面的基础数据比较缺乏,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一如既往地开展了试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对相关防暑降温设施重新进行了设置,使得现有设备防暑降温效果更佳。
    加强畜牧营养管理,逐步提高饲料质量
    饲料是牧场中重要的资源,畜牧也是牧场内重要的岗位之一,畜牧管理的好坏关系着奶牛的健康、牛奶产量和质量。该条线在徐国忠博士为带头人的领导下,深入实践已形成的“高产奶牛平衡饲养法”的理论,坚持以研究所饲料检测中心为平台,坚持每周采集成品饲料进行送样检测,及时了解饲料状况并反馈数据,了饲料的质化。自2011年开始由公司TMR中心配送,研究所科技人员和实验牧场畜牧人员一道,仍然高度关注配方状况,以CPM配方软件分析饲料营养价值,并结合检测中心检测结果及时与负责配方的相关单位进行沟通,让配方做到完善。牧场化验员通过微波炉、宾州筛、粪便分级筛等TMR质量评估的工具定期检测,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监控体系,了TMR生产质量的稳定。同时针对饲养工对TMR饲料推料次数和匀料困难的问题,引进德国的匀料车,节约人工,将原来每天3次推料改为每天6次匀料,提高了奶牛的采食量。
    加强对病原菌的检测,建立兽医和饲料化验室
    一般牧场只有乳品化验室,兽医化验室则很少,很多牧场对于乳房炎的判定和完全凭经验,这降低了乳房炎的成功率,因乳房炎而淘汰的奶牛数量居高不下。2011年牧场在研究所兽医检测中心张臻峥主任的领衔下,建立了专门的兽医化验室和饲料化验室,设备更加完善。兽医化验室建立后,对于引起乳房炎的致病菌有了清晰的了解,这对调群、等提供了依据,乳房炎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兽医化验室还可以对血液进行预处理,送检血样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饲料化验室主要是用作平时采集样品的保存、预处理以及进行TMR水分测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起到了辅助作用。
    加强后备牛的管理,提高后备牛的质量
    后备牛是牧场未来的经济来源,是牧场发展的后备动力,后备牛饲养管理不当,势必会影响牧场的发展,从而引起恶性循环。过去,由于牧场管理人员过分看重牧场的成本和效益,而不注重后备牛的管理,往往克扣后备牛应有的“待遇”,从而降低成本,这造成了后备牛质量不高,各牧场也因此吃了不少亏。实验牧场自2007年开始就重视后备牛的饲养管理,后备牛投产时的生产性能较好,这在2011年搬迁后分到实验牧场后备牛的牧场都有体会。
    2012年为提高犊牛成活率,实验牧场引入了折光仪和巴氏罐。折光仪可以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以此来评判初乳质量是否到位。巴氏罐配合犊牛自动饲喂系统,既克服了牛奶的问题,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犊牛更加健康、成活率也有很大提高。
    加强奶牛产后保健工作,提高新产奶牛的潜力
    新产牛是牧场中重要的牛群,其性能的发挥涉及到整个牧场的产量和利润,但往往新产牛也容易出问题,很多牧场新产奶牛的淘汰比例偏高。在研究所张瑞华博士的指导下,实验牧场建立了一套产后保健程序,并切实贯彻落实。现在牛只分娩后,每头牛都灌服20kg的产后营养汤,该产品是研究所的专利产品,对于体弱的新产奶牛是的营养品和调节剂。此外,新产奶牛在产房中至少待三天,检测牛只酮体变化,确保健康的牛只才出产房。通过这些措施,实验牧场新产奶牛的淘汰率始终保持在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了全群的高产。
    加强原料牛奶的监控力度,确保牛奶的质量
    牛奶质量是牧场的生命,实验牧场管理层始终以此为中心,不断加强品控员的监控。实验牧场品控员的工作量是全公司的,每天的化验项目是全公司全的,牧场每一缸奶出去都有品控员在场。通过加强品控员的监控力度,2011年至今未出现过一次抗奶、未出现过一次黄曲霉毒素超标、也未出现过数异常高的现象。
    上海市奶牛研究所实验牧场的成绩也离不开公司相关条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奶牛养殖的持续高产所产生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化管理要点、精细化经营思路等所形成的技术体系将带动集团牧业向高产迈进,必将南方奶牛养殖业快速迈进现代化。

看干货 找产品 做招商 谋发展
线上糖酒会 全免费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不等式食品(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