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为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市,年出栏生猪500余万头,产值达数十亿元。2006年5月由于广州检测出该市部分生猪喂有“瘦肉精”,这个国内的市场遂对湘潭生猪实施禁运,一时间全市、全省哗然。人们纷纷担忧此事会影响湖南生猪相关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湖南经济,但目前从湖南伟鸿食品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这家位于湘潭的企业已经实现销售收入近5亿元,同比增长60%,创汇14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30%。记者在湘潭采访时,听到多的都是对这家龙头企业的称赞之声。
在伟鸿公司采访时,记者发现,公司有两个车队,一个是养殖户送猪车,一个是冷藏车。形象的说法是,猪从这头进去,肉就从那头出来了。作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伟鸿的猪肉制品包括冻肉、热鲜肉、冰鲜肉、腊制品四大系列的100多个品种,产品除了供销港澳外,大部分出口到俄罗斯、东欧等市场。
公司总经理王建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做到5个亿的规模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这得益于企业“立足于产品研发,加大科技投入,以品牌化经营赢取市场”的发展战略。
服务:完善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湘潭养殖业一直停留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落后状态,产业化程度低。后来在伟鸿公司的指导下,多数养殖户开始认识到:只有依托加工农头企业,发展规模养殖,掌握养殖技术,才能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为紧跟技术潮流,掌握食品出口标准,应对各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公司联手荷兰泰高集团在本市的饲料企业——湖南创实营养有限公司,成功申请到荷兰政府的技术援助。荷兰政府派出高级兽医官、卫检官员、养殖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从饲料、养殖、加工、销售均符合欧盟标准的生产链。公司现已启动“从饲料到肉品”的现代养殖加工实务培训计划,这一培训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基地养殖农户的生产,提升伟鸿品牌的含金量。
为帮助养殖户切实解决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公司对全员农户一是实行“七统一”全程服务,即统一购销、统一引种、统一预防、统一培训、统一饲料、统一结算、统一贷款;二是实行产销合同制度,公司与协会签约,规定权益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以制度维持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组织的紧密关系;三是实行保护价格制度,企业收购入会农户的生猪,当市场价格好时,随行就市,市场价格不好时,按保护价支付,让利于农户。几年的努力,公司终于建立了一条“公司+协会+农户+饲料厂家+畜牧业主管部门监督”的完整产业链。而许多农民在接受采访时也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就是伟鸿公司产业链上的工人了,惟一不同的是‘车间’就在家里。” 目前,公司拥有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000余户。
科技: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截止到目前,伟鸿公司员工800多人,其中质量检测、产品研发等技术人员45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级技工68人,均具有技工学校或高中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占技术人员的40%以上。王建伟总经理说:“以前人家常用‘屠夫’来形容人没文化,但我可以骄傲地说,我这里都是高素质的‘屠夫’。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为此,公司经常聘请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相关人员组成专家组,帮助企业培训技术骨干,再由技术骨干培训公司职工。同时公司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每年耗资数十万组织人员到山东、北京、上海、广东和香港等地开展交流与学习,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技术。
正因为注重提高公司职工的整体素质,拥有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能完成科技创新任务的技术队伍,才使企业能快速步入发展轨道。如公司的冰鲜肉系列产品,科技含量高,改善了肉品风味和营养,因此附加值也就高。此项目满负荷生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创利税15,000万元,并通过出口为国家创汇10,000万美元。
尝到了科技甜头的伟鸿公司,目前正在投资600万元筹建一个“湖南肉食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以形成“研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发展一代”的产品开发格局。
品牌:放眼
我国加入WTO后,为了应对更为广阔的市场,伟鸿公司投资20万元,在湖南率先实现生猪产业链的信息化管理,使基地农民直接受益于企业信息化,公司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了以育种、饲料、防疫、收购、加工和出口诸环节为主要监控对象的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公司不遗余力地通过了HACCP认证、ISO9001/14001认证,过硬的质量让伟鸿摘取了“农产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农博会金奖产品”、“湖南省着名商标”、“先进工业企业”以及“湖南质量信誉五星企业”等20余项和省级荣誉。
王建伟总经理特别强调指出,别的企业是市场加农户,但伟鸿公司却是市场加农户。所以质量是出不得半点差错的,不但自己不能不差错,“还不能让别人的差错影响到我们——瘦肉精事件影响不到,其它疫情也影响不到——不管市场风险有多大,我们有足够的市场消化足够的产品。”他的计划是,今后将狠抓质量和品牌建设,紧盯市场,打造国内、湖南的分割肉加工出口基地,成为湖南生猪产业发展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