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奶业市场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奶业经历了十五年的发展,在这其间,既有超常规发展的辉煌,也有行业行程中的阵痛;既有伊利、蒙牛的乳业奇迹,也有一些企业倒闭,如今,经受了小、散、低养殖模式的磨练,国内人乳企已然找到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途径。
一、我国奶业基本情况及发展定位
据市场上一些数据表示,我国奶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但还不成熟,仍在初级发展阶段,与奶业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这些差距主要是:奶牛良种化程度低,单产不高,是奶业发达国家一半左右;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饲养管理还比较粗放;乳品企业布局、规模、产能及产品花色品种不够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盈利能力低;乳业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大规模、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与分散的、粗放的奶牛养殖不相匹配;过剩的生产能力与紧缺的原奶供应局面造成行业发展瓶颈;乳品行业平等竞争、有序发展、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质量事件屡屡发生,产业链各链条、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跟不上;国民人均占有牛奶量是亚洲的40%.世界的1/3,全民饮奶公益宣传不够,国民饮奶意识不强等。可以肯定,经历风雨洗礼的乳业,现在仍处于朝阳产业阶段,按照国人牛奶持有量达到亚洲平均水平计算,我国乳制品行业市场容量约7000亿元,还有起码10年黄金发展期,其发展潜力和空间仍然。
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速度加快,转型升级势不可挡
我国奶牛养殖业,是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而采取的整体推进,开花项目。正因为如此,发展初始绝大部分奶牛,由农牧民散户养殖,处于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的状态。在各级政府全力推动、龙头强力带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下,奶业出现了近10年以两位数的超常规、高速度发展,埋下了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隐患。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使奶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严峻的形势倒逼奶牛养殖业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道路。截止2012年末,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5%,乳品企业自建牧场达240家,存栏奶牛40万头。我国奶牛养殖业目前存在以下经营模式:
一是300头以上规模化牧场。在大约有4000多家。其中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新疆5省区约占70%,其余省区约占30%左右,这种模式所养的奶牛约占奶牛头数29%,是规模化养殖的主体。
二是奶业合作社模式,即农村新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发挥农村能人带头作用,把分散饲养模式转为集中统一饲养,实现某种规模化养殖。按照《农民合作经济法》规定,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农民自愿组成的新的合作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发展前景很好,但目前比重不大。
三是公司+农户+奶站模式,即奶农分散饲养,奶站统一挤奶,乳品企业统一收奶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当前主导模式,所占比重很大约占60%,但在养殖成本攀升,以质论价压力加大,养牛多数亏损的挤压下,在迅速退出。
四是奶联社模式,即政府主导,农牧民为主体,龙头企业运作,进行家庭牧场或合作家庭牧场模式。就是有业内人士搭建技术、设备、管理、资金、平台,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农牧民优质资源,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将散户分散经营变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这种模式前景很广,但因基础设施投资所限发展缓慢。
五是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这种模式,是“三聚氰胺”事件后,由于奶源形势所逼产生的新事物。目前已发展到240余家,存栏奶牛40多万头,约占奶牛头数6%.“得优质奶源者得天下”理念已成为行业共识,蒙牛出资35亿,计划三年内自建牧场和可控奶源30万头;伊利两次融资扩股也拿出10几亿资金,与奶联社合作扩大自有奶源;完达山等大型乳企也通过收购重组等形式扩大优质奶源底盘。
六是种草、养牛、加工、销售,做全产业链正在兴起。以辽宁辉山、黑龙江飞鹤、内蒙古圣牧高科为代表的一些新兴企业,抓住奶业转型升级和原奶严重短缺机遇,享受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政策红利,利用流转土地种植饲草饲料,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利用资产原奶开发高附加值、高端产品探索全产业链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搞得如火如荼。
三、乳品企业化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
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国产乳制品的信誉尚未完全恢复,世界乳业巨头纷纷斥巨资投资乳业的背景下,引进世界着名企业、驰名品牌,进行合资、合作、兼并、重组是一个实现多赢、双赢的明智选择,也是乳业实现化的一个捷径。蒙牛近年来的几次发力,全部符合4个方向:增持现代牧业意在奶源,与达能、爱氏晨曦的合作,是看重了外资企业的平台与品牌,同时引入食品质量认证体系对标,吞并雅士利是为了获得其品牌与渠道。
无偶,在乳业化的大潮中,乳业另一巨头伊利集团也不甘败下风,今年上半年在“乳品王国”新西兰投资11.03亿元,建设年产4.7万吨婴幼儿奶粉项目,已经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计划于2014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回收期6.02年,回报率为10.24%;在蒙牛“组合拳”的影响下,7月3日伊利宣布与乳业巨头美国奶农协会(DFA)展开合作。伊利此番牵手美国,世界第五乳业巨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与蒙牛奶源争夺战的升级版。
与此同时,6月份九部委频繁发文整治奶粉行业,其政策指向均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同时工信部官员表态,争取用两年时间,培养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不难看出,蒙牛、伊利等超大型乳业集团一年来打出的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组合拳”,就是为乳业化做技术、管理、标准、质量、体制、机制的准备,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推动乳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做大做强乳业。
四、洋品牌和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博弈升级
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敲响了乳业重新洗牌的警钟。恰好此时,国外婴幼儿奶粉乘虚而上,占领了国内婴幼儿奶粉的半壁江山。据市场调研显示,伊利、完达山、飞鹤、明一、雅士利、圣元、银桥、龙丹、晨冠、蒙牛等10个国产品牌共生产26.27万吨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有率为43.78%;而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2年婴幼儿奶粉销售额为385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和雅培四大洋品牌就占据婴幼儿奶粉市场的42.7%份额。而在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可高达70%--80%.这种博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奶牛饲养成本的博弈,世界奶粉出口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南美洲、北欧国家,多数属于草地型奶业,采取放牧加补饲的饲养方式,廉价的放牧采食决定了奶牛的饲养成本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而我国绝大部分奶牛采取全年舍饲圈养,其饲养成本是不言而喻的;二是原料奶价格博弈,正因为上述饲养方式,原料奶的价格就有竞争优势,据牧场联盟公布的6月份鲜奶价格为3.04元(人民币)而草地型奶业生产成本更低,而我国同时期鲜奶价格为3.55元。这15%以上的差价可不是个小的差距;三是终端市场价格博弈,据乳业巨头达能公布,将在市场销售的奶粉降价20%,另一巨头雀巢也宣布将惠氏产品降价11%.但由于在市场销售的一罐婴儿奶粉可能是高达欧洲的几倍,所以即便降价幅度不小,仍有两位数的盈利空间。而国产婴儿奶粉多数市场在二三线城市,受居民购买力限制,价位普遍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