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2006年12月,山西被烹饪协会授予的“面食之乡”称号;十年后的2016年8月30日,《山西刀削面制作规范》颁布实施。山西刀削面,从昔日“你削我削大家削”的随意化羊肠小道,到如今“削面需按规范来”的标准化金光大道,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作为“五大面食”之一的山西刀削面,历史恒久远,源远又流长。早在12世纪,蒙古鞑靼人占领中原建立元朝。为了防止民众造反,统治者没收了所有人家的金属器皿并规定:十户用一把厨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后,交回鞑靼人保管。一天中午,太原一老翁前往鞑靼人住所取刀未果,返回途中捡到一块薄铁皮。回家后,只好左手端稳木板上的面团,右手拿好薄铁皮,站在锅台边,往开水锅里削面,煮熟后捞入粗碗浇上卤,山西刀削面由此诞生。
虽说山西刀削面丰富了百姓的口味,但是“刀削面店满天飞,哪家正宗无人知”的无序疯长,却让人扼腕叹息。粗放式经营,经验式传承,准入门槛实在低;厚薄不一,长短不齐,卤料成分各相异;制作工艺难规范,行业标准无从觅,大厨掌勺随意为……如此这般率性而为,以至于刀削面形象灰头土脸,社会认知度日渐衰微,“吃着不正宗,不是那个味儿”的非议此起彼伏。难怪质量新闻网网友“宁一”如此慨叹:长此以往,就会失去特色、失去顾客,就是自砸品牌、“自毁长城”。
为了把山西刀削面从散兵游勇的小打小闹中解放出来,《山西刀削面制作规范》应运而生,明确规定了刀削面制作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设备和工具、原料、感观与制作工艺等。由是,山西刀削面走上了标准化发展之路,加快了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步伐。《山西刀削面制作规范》的颁布实施,让饭店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饭店业商会会长屈启晓欢欣鼓舞:“山西的面食没有标准,各自为战,这是我们山西面食走不出去的主要原因。如果山西面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快就可以复制到。”
“得标准者得天下”。有了《山西刀削面制作规范》的保驾护航,“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的正宗山西刀削面,何愁不能诱惑中外食客的味蕾。